崆峒派概述

2020-06-24    

崆峒派(中国武术门派)

    崆峒(KONGTONG)派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现在的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

    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

    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

    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一种说法,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中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

历史来源

崆峒派传人习武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然而实际上,崆峒派是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

    素有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的道家第一山--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平凉市崆峒区西11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其间峰峦雄峙,悬岩峭壁耸立,林海浩瀚,烟笼雾锁,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1]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历史还作证,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伟大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大诗人杜甫诗曰: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李白、杜甫足迹遍布华夏名山大川,在他们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均留有如此动情颂扬崆峒武术的诗篇,这些历史的见证,无不表明崆峒山是中华武术早期的发祥地之一。 [1] 

    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而创,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大武术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创造和继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结晶。《庄子?在宥》是一篇记载轩辕黄帝问道于崆峒山广成子的战国时代的文献资料,它详实记载了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所传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的修身习武之道。它不属于宗教的范畴。它揭示演绎出的是动静、虚实、开合、刚柔、进退等阴阳变化的互转互补在崆峒武术理论指导上的内涵体现,强调的是生命的运动和延续,追求的是崆峒武术演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的是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自然的协调。故有广成子形将自正乃可长生物将自半至道论语。 [1] 

    广成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所以说,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1]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1] 

    崆峒山以武显,始于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十二月赐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蘖畜数万,故赏之。《宋史》内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昆畜而去。相与印证者,尚有《甘肃历史》一册可鉴。宋代的渭州即平凉城。让我们越过时间和空间阻隔,将历史的踪迹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称大夏国皇帝;1040年,西夏军进攻西安,北宋军惨败,北宋韩琦、范仲淹主持对西夏的防御;1041年,西夏以10万兵力进攻平凉城,宋夏两军在好水川(庆阳西北)一带展开激战,宋军又遭惨败;1042年初,西夏军骑兵进攻庆阳城,被宋军击败,随之于庆历二年二月与宋军又大战于今宁夏固原北边的定川寨,宋军再次惨败,大将葛怀敏阵亡,西夏骑兵乘胜南下,长驱直抵平凉,破城而入,烧杀屠掠,数万人畜纷纷逃往崆峒山,夏军尾随而至,兵围崆峒山,图谋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时,崆峒山慧明院主组织领导全山僧道及民众依山布防,以险居守,与夏军骑兵抗衡并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敌军,护院武僧法淳率武艺超群之僧众与敌军展开残酷激烈的战斗,夏军不敌,无奈而退。崆峒山一战,血染山林;以弱胜强,使数万蕃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1]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

    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门派掌门

相关门规

    崆峒派在对身份地位的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一个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管其称做掌派掌派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崆峒派有八个掌门人,即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太极门掌门,但他们只负责管理本门下的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由于玄空门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独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而比八个掌门身份再高一级的就是掌派了。

    按崆峒派的山门规戒,每代掌派不能有工作,一生只能专门从事传授和弘扬崆峒武术

    而在崆峒派早年的门规中又有传授和开派一说。按照掌派人的传代数,逢单(即第一代、第三代等)叫传授,逢双(即第二代、第四代等)叫开派。传授武功,就是师父尽量将所有武功传授徒弟,不使其失传。一个师父至多不超过十六个徒弟。所谓开派呢,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地方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徒弟练我派的武术。按规矩,先开派的地方入门早的为师兄,后开派的地方入门晚的是师弟,而不以武功高低分师兄师弟。

    崆峒派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个徒弟所传的武功都是不一样的,分为一、二、三等。除徒弟外,还要有十个开山门弟了。他们必须是从优秀的徒弟中选拔出来的,授以崆峒派高级武功,作为掌派者的助手。传授一个徒弟武功的时间,一般为三年。但每位掌派要到各地去传授武功,来回走动。所以,三年时间是指师父实际指导的累计的三年时间,三年满,方可出师。

各代介绍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甘肃

第四代 飞云子(黄衫客) 明朝甘肃

第五代 眉姑() 清朝四川

第六代 飞尘子(曲一洪) 清朝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广东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 民国浙江平湖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吉林

第十一代 白义海 甘肃·平凉

花舞影() 日本东京(日本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师承燕飞霞,亦是燕飞霞的妻子)

    崆峒派掌派人的选择标准和武侠小说中的不同。据说崆峒派掌门要求必须精练8门功夫,学全118种套路,这118套武术刚柔风格不同,一人很难适应。能全部精练者为武学奇才,方能成为掌派人。没有这样的奇才,这一时期就没有掌派人。所以1000多年来,崆峒派武学未断,但是掌派人却没有几个。这一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匪夷所思。

    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已随鹤西去,其中前九代侠踪无从考究,即使是传说,也极少保留,后人能记住的也就是通过口碑传下来的掌派人名字。而燕飞霞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武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16岁就在第一届全国武术比赛(1956年)中夺冠,17岁在缅甸举行的世界武术大赛中独得5项冠军。


八门内容

崆峒派第十代掌派燕飞霞

    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传统武术流派。始祖是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崆峒派武术共有八大门内容,按初级到高级程度分: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太极门)。每门都有十五六套东西。

飞龙门

    是崆峒派武术的初级门、这一门里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醉门、神拳门都有拳、掌、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增强了难度和攻击性。

追魂门

    在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上加强了追击性,攻击时招式多变,招招紧逼,连绵不断,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各路名称亦由飞龙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称谓。即: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枪、追魂剑、追魂棍、追魂铲、追魂双钩、追魂双鞭等。

夺命门

    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招招致命,绝招频出,不留活路,因此,夺命门各路均以夺命冠名,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

    是在夺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跃、翻、仆、腾、宕等功夫。醉门有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没有跌仆动作,武八仙带跃、带宕、跌仆腾跳都有。醉门中的套路因此多出十几个套路,如文醉拳、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枪、剑、棍、铲、钩、鞭齐备。

神拳门

    所谓神拳,即花拳绣腿。这种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说表演的那种花拳绣腿。这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如游龙一般,是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刀、枪、剑、棍、铲、钩、鞭等十几种套路。

花架门

    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敦煌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立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其造型优美,攻击巧妙,尤适于女性习练,花架门中有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和龙凤双钩十几个套路。

奇兵门

    是崆峒派武术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阵以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八卦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天奇门遁甲阵、七星回天阵、二十八宿造天阵、十套阵法等。

玄空门

    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功法。其内容有古太极八式(崆峒太极)、无相神功、和达摩神功等,以此修炼内功。以针灸,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法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在用几尾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陀罗心秘密咒》及《莲花生大师咒》为主课,每咒以八十万遍为阶梯,直至心空如宙,体同大宇为止。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玄空,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武术特点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 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派武术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逸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

    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崆峒人武,到2013年为止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和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拳和崆峒太极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

 


更多 ›太极视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