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浆面条

博爱这个地方小吃还算比较多,如果严格推敲起来,应该是舶来品比较多。因此在博爱的流行小吃一般是短命鬼,印象中很多小吃就像饭店里的白酒,仨俩月就要换一种面容。生命力比较强的大概有这么一些:米皮,据说西安是正宗;烩面,好像郑州的比这里的还要有名气;刀削面,当然是人家山西特产了;米线,自然是云南的天下……
数来数去,如果说多少有点博爱特色的小吃可能是浆面条了。
浆面条的做法很简单,用做豆腐时挤出的豆汤当老汤在锅里熬,汤烧开后将面条下到锅里,煮熟捞出,放到碗里加配料,配料则是水煮花生、黄豆,凉调芹菜,芝麻炒焦后轧成的的碎末,香油等等,不放酱油、醋等佐料。这样做出的浆面条面色很白,白中有青,青中有红,红中有黄,味道酸中有香,香中有脆,如果放些辣椒油一类的佐料,十分可口。吃法更是简单,一双筷子即可,是博爱的一道名吃。
过去的时候,浆面条只是一般人家里的副餐,不是每天都可以享受得到的,因为那时豆腐做得少,因而浆面条的主要原料酸豆浆就少。何况,还要有花生、黄豆之类东西。即使这样,那时候的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浆面条只是一种小吃,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又因为好吃,营养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吃有了深刻的变化,野味和稀罕成了首选的目标,况且浆面条可口、便宜、实惠,一大碗才卖1块多钱,一碗就能吃个差不多,这是浆面条进入市场的主要动力,这样浆面条才“犹抱琵琶半遮面”,逐渐在市场上露出峥嵘。
不过最开始,也仅仅是在路边的地摊上能够吃到浆面条。浆面条进入大饭店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一进入大饭店,它就有不可收拾的欲望,逐渐占领了餐桌上的一席之地,倒是成了一种餐桌上的主食,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饮食是一种文化,像川、豫、粤大菜,满汉全席,无不充满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内涵,博爱没有典型的大菜,浆面条的出现总算是弥补了一下饮食上的缺憾。
那么,浆面条是否也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呢?现在实在是差无考证,浆面条的历史和传说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是,对博爱很有名的传说或者说是揶揄倒是博爱人的精明,或者说是博爱人最抠门,这和浆面条实在是套不上近乎。浆面条不想粤菜等等那么明显,也许这是小吃的一个重要特征?说不清。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坐在路边吃一碗浆面条,还是在五星级饭店点一碗浆面条,都是很可意的事情,因为喝上一口面汤,酸溜溜、香喷喷的,这种享受谁说不是一种文化呢?
许良扯面

许良扯面,很有博爱特色的小吃,油而不腻,回味无穷。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
烹制方法:面粉中加少许盐,用凉水和成面团,揉匀,揪成大小相同的剂子,搓成条,盘中抹一层油,放入搓好的条码放好后再刷一层油,用保鲜膜封好,放置10分钟备用;用猪肉、香菇、冬笋、豆芽炒成卤汁,坐锅待水开后,拿出面剂,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浇卤汁即可,也可加入盐、鸡精、醋、酱油、辣椒面,浇上烧热的葱油搅拌均匀食用。
马记烧鸡

博爱县许良镇的马记烧鸡有100多年的历史,并荣获河南省风味小吃一等奖。近年来,马记烧鸡店以连锁经营形式在山西晋城、翼城等周边地区开设门店28家。
博爱县回族马记烧鸡总店,位于太行山脚下博爱县许良镇大新庄开发区,占地5000平方米,员工150名,下属连锁分店三十余家。一九八六、一九八八年荣获河南省民族风味一等奖,一九九一、一九九四年荣获焦作市个体风味一等奖,一九九八年又荣获特等奖,在二零零一年烧鸡大赛中荣获金优奖。二零零二年又被焦作市宣传、经贸、工商商标协会等部门评为知名商标。二零零五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中国企业文化促金会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一百强单位”,二零零六年通过国家安全质量体系QS认证,被河南电视台授予诚信单位,是世界杰出华人财富大会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用品。
马记烧鸡是经过马家三代人刻苦钻研,博采众优,结合现代高科技术打造出的结晶。产品有真空软包装、药膳乌鸡、山鸡、土鸡、各种鸡小杂件、羊肉串、鸡串、软装烧牛肉、牛肉丸、烧兔肉、红焖养肉,款款新颖,样样绝活,包装精美,高中低档花样俱全。马记烧鸡色鲜味美,手抖离骨,在中原地区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有着“博爱一绝”之美誉。
博爱牛肉丸子

如果到博爱县城清化街头寻觅小吃,一定不要错过品尝牛肉丸子。牛肉丸很好吃,百吃不厌,博爱人都喜欢,家家户户都会做。
博爱牛肉丸子不仅是早餐供应的一个品种,而且常作为午餐、晚餐出现。一碗牛肉丸子加一块牛肉,再掺点羊杂或牛杂,来一个烧饼,就是一顿美滋滋的午餐。寒冷的冬夜走上街头,来一碗热乎乎的牛肉丸子,放上一点辣椒,立马会让你满头大汗浑身舒服,一觉睡到天明。
牛肉丸子重在汤,热乎乎,香喷喷,令人回味无穷。回民的丸子汤一般都放牛油味浓,外加一块牛肉更解馋;汉民的丸子汤加高汤味鲜,外加一块大肉漂头更美。早年的丸子摊都是一间棚子几条长板凳,里面两个小火炉,水桶里泡着干丸子,一口锅里炖杂碎,一口锅里煮肉丸,还备有烧饼或者麻烫,花上一毛钱就能吃十个丸子。
炸丸子用料特别讲究,一定买上好的肋子肉,加清化姜末和花椒大料小茴香,肉和淀粉比例是一比一,再加一点面粉,馅要盘到,油炸火候要适中,煮丸子前要用凉水泡透,锅里放老汤,碗里冬天加蒜苗,夏天放韭菜,香味扑鼻,嚼起来酥软津津有味,汤味也很厚。
怀姜

怀姜,是同类生姜中的佼佼者,怀姜为"怀庆三辣"之首,产地是古怀庆府,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博爱等地。也称"博爱姜'亦名"清化姜""山王庄姜""上庄姜"。主要分布于许良、月山镇上庄、柏山、沁阳的山王庄等乡镇。姜块大、丝细、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博爱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取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怀姜原产地认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品牌。
民间有"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还有"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 开处方"的谚语。
怀姜是兰州牛肉面的主要食材之一。在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15版发表了《马子禄拉面:让人回味》,在人民日报上披露了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2]
自古以来,苏寨萝卜上庄姜(怀姜)闻名于世,陈维精就出生在萝卜之乡苏寨村,与苏寨相邻的上庄自古便是贡品怀姜的产地,得天地厚的地理环境,为陈维精制作牛肉面提供了丰富的食材。
陈维精,河南省怀庆府清化苏寨村人,清朝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陈维精乐善好施,并精通酱、卤、烹、炸及多种烹饪技法,有"怀庆食圣"之称,在同学圈里非常有影响力。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期间,陈维精将老辈留下的牛肉面制作技术传授给东乡族学友马六七,生活上资助过马六七,后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制作技艺带入兰州后,在金城兰州开面庄食肆,由于马六七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马六七把牛肉面带到了兰州后扬名天下,马六七对兰州牛肉面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兰州牛肉面的改良和统一标准当中陈位林、陈谐声与陈和声兄弟俩把起到了关键作用,把这一街边小吃变为大众消费的美食,以及后来的马保子从挑担经营改成店面经营,为兰州牛肉面走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博爱柿子

博爱八月黄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的特产。博爱八月黄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传统优良柿子品种。果实近扁方圆形,皮桔红色,果粉较多,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密,脆甜,无核,品质上。该品种高产,稳产,树体健旺,寿命长,柿果宜鲜食,也宜加工,最宜制饼。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东与焦作市、武陟县、修武县接壤,西至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抵沁河与温县隔河相望。博爱县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气候适中,素有“金博爱”和“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誉。
"博爱八月黄"柿子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市所辖的博爱县、修武县及沁阳市等诸县(市)区,为栽培历史悠久的传统优良品种。全市现有"博爱八月黄"柿子26.4万株,年产柿子900余万公斤,年加工柿子65.3万公斤。
博爱八月黄树姿开张,树冠圆头形,叶椭圆形,新梢棕褐色,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140克,近扁方圆形,皮桔红色,果粉较多,果梗短粗,果蒂大。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密,脆甜、汁中少、无核、品质上等。10月下旬成熟。博爱八月黄高产,稳产,树体健旺、寿命长。柿果鲜食、也易加工,最宜制饼,加工成的柿饼、肉多、霜白、霜多、味正甘甜,品质优。